高水平发展看中国|西安积极打造“双中心”创新高地 释放高水平发展硬实力
央广网西安2月9日消息(记者陈锵 实习记者贾明睿)投入研发经费667.94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5.56%,居全国第三位;全世界创新指数排名西安提升至全球第18位;“2024全球科学技术集群Top100”中西安排名第18位……
西安“双中心”建设按下快进键,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开启加速度。政策全力扶持,改革轮番上阵,为科学技术创新“撑腰搭台”;助力高新技术企业,推进科创平台建设,让科学技术创新开出“产业繁花”;光子产业聚链崛起,重点项目强力牵引,科学技术创新铸就“未来之城”,西安市积极打造“双中心”创新高地,释放高水平发展硬实力。
近年来,西安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难题和堵点,通过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进“三项改革”“先使用后付费”等措施,加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新模式”,让“好技术”找到“好出路”。
西安加速推进“三项改革”试点,破解试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不敢转”“不想转”和“缺钱转”难题。西北工业大学段晓军教授的团队借着三项改革的“春风”,让羚控科技从10余人的创业团队成长为估值近30亿元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陕西省无人机产业链“链主”企业,为西安低空经济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项改革”全面铺开两年多来,陕西省已有9.3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施单列管理、2.5万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研人员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572家,576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实现了职称晋升。
在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模式推动下,西安初源赛尔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与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合作,获得了“一种动态细胞微环境模拟平台及其制备方法技术”。“有关技术投用后,企业的生产效率有望提升50%”,初源赛尔公司表示。
“‘先使用后付费’大幅度的降低了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前期的投入和试错成本,让公司能够打消顾虑,轻装上阵。”“这一模式让我们尽快地对接产业,加快科技成果的验证和走向市场的步伐。”……采访中,企业和高校纷纷点赞了这一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长、环节多,从实验室的“最初一公里”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涉及方方面面。只有环环相扣、扎实推进,方能将纸面成果“落地生金”。如今,西安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正呈现蓬勃发展形态趋势,一个个“西安创新”“西安智造”源源不断地从实验室里走向生产线,为高水平发展汇聚起更多新动能。
2024年,西安市助力高新技术企业“升规”超过300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5万家和1.9万家。西安市大力实施科技公司“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培育工程,通过一揽子含金量十足的政策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让企业站稳科学技术创新的“C位”,成为提升城市产业竞争能力和经济发展实力的主力军。
2024年,西安聚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高能级实验室体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宣布正式启动,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项目主体封顶,汉江国家实验室西安研究中心揭牌成立,新建及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8家……一系列重大科创平台和高能级实验室体系的建设稳步推进,代表国家科技水平、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以强烈的外部辐射效应,为西安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提速增效。
2024年,西安围绕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实施产业链技术攻关110个。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光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19条优势产业链以及大数据、机器人等6条培育产业链。印发《西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构建“3+2+N”未来产业空间格局。
西安市全面扶持创新资源向发展优势转化,让无数科技公司在西安这片沃土上拔节生长,让更多高质量产业在创新环境中持续迸发科技活力。
重点项目强力牵引,光子产业聚链成群,“双中心”建设展现了西安高水平发展的硬实力。
西安科学园孵化器一期项目总投资约9.9亿元,总建筑面积11.48万平方米,目前主体已完成施工。科技金融集群总部润禾中心项目坐落于未来之瞳南侧,目前已全面封顶,预计2026年初将正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芯派智能电源电驱系统创新中心项目计划2025年12月底前竣工投产……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建筑不仅是城市天际线的延伸,更是西安产业升级的实体见证,一项项重点项目不仅是万众瞩目的经济焦点,更是“双中心”建设的着力点。
以点牵线,重点项目牵头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尔微电子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4.9亿元,为提升高性能模拟及数模混合领域集成电路的设计研发能力,加速产品产业化进程,建设研发楼、实验楼及园区配套服务设施,加速推进集成电路产业的集聚与发展。
聚链成群,随着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加快,重点产业聚集效应开始显现。光子产业是陕西省制造业24条重点产业链之一,也是西安市加快“双中心”建设的新兴产业。
在“双中心”核心承载区的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光子产业“聚链成群”,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双中心”核心承载区丝路科学城已经聚焦光子材料与芯片、先进激光与光子制造、光子传感三大产业领域,汇聚了各类光子企业168家,核心产业规模近200亿元。
随着“双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核心承载区丝路科学城总面积占地15.6平方公里,产业人口43.7万人,通车道路117公里,硬科技产业区已聚集近4000家企业,形成光电子、新能源汽车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汇集三星、比亚迪、中兴通讯、奕斯伟等一批世界有名的公司。高精度授时中心,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落地建设。培育形成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机器人、卫星应用五大新兴起的产业,前瞻布局生命健康、类脑智能、氢能与储能等一批未来产业。